首页 精选导读 原文阅读 智慧应用 关于

道德经

道可道,非常道;名可名,非常名。

开始探索

道德经精选导读

《道德经》核心思想

《道德经》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作,其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"道"、"自然"、"无为"和"柔弱胜刚强"等观念。

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,《道德经》是除了《圣经》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。其思想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
道德经全文

第一章

道可道,非常道;名可名,非常名。

无名,天地之始;有名,万物之母。

故常无欲,以观其妙;常有欲,以观其徼。

此两者,同出而异名,同谓之玄。

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。

译文

可以用言语表达的道,就不是永恒不变的“道”;可以用文字命名的名,就不是永恒不变的“名”。 无名是天地的本源;有名是万物的开始。所以常常从无中,去观察道的微妙;常常从有中,去观察道的端倪。 无和有这两者,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,都可说是深远的。它不是一般的深远,而是深远又深远,是一切微妙的总门。

导读:本章是《道德经》的总纲,揭示了"道"的本质是超越人类语言和概念的。老子提醒我们,真正的"道"无法用语言完全描述, 因此不要执着于文字和概念,而应该通过内心的体悟去感受"道"的存在。"常无欲"和"常有欲"两种状态的观察, 体现了老子辩证思维的特点,帮助我们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宇宙万物的奥秘。

第二章

天下皆知美之为美,斯恶矣;皆知善之为善,斯不善矣。

有无相生,难易相成,长短相形,高下相倾,音声相和,前后相随。

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,行不言之教;万物作焉而不辞,生而不有,为而不恃,功成而弗居。

夫唯弗居,是以不去。

译文

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,这就有丑了;都知道以善为善,这就有恶了。有和无互相生成,难和易互相完成, 长和短互相形成,高和下互相包含,音和声互相调和,前和后互相跟随。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,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: 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,有所施为,但不加自己的倾向,功成业就而不自居。正由于不居功,就无所谓失去。

导读:本章阐述了老子的辩证思维和无为思想。老子认为,美丑、善恶、有无、难易等对立的概念都是相互依存、相互转化的, 没有绝对的美丑和善恶。因此,圣人不刻意追求美善,而是顺应自然,以无为的方式行事,不强行干预事物的发展。 "功成而弗居"体现了谦逊的美德,老子认为只有不居功自傲,才能保持长久的成就。

第八章

上善若水。水善利万物而不争,处众人之所恶,故几于道。

居善地,心善渊,与善仁,言善信,政善治,事善能,动善时。

夫唯不争,故无尤。

译文

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,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,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,所以最接近于"道"。 处世像水那样安于卑下,存心像水那样深沉,交友像水那样相亲,言语像水那样真诚,为政像水那样有条有理,办事像水那样无所不能,行为像水那样待机而动。 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,所以才没有烦恼。

导读:本章以水为喻,阐述了最高境界的德行。水的特性是"善利万物而不争",甘于处于低下的位置,却能滋润万物。 老子认为,真正的善德应该像水一样,不与人争名夺利,却能默默地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。"居善地,心善渊"等七个方面, 进一步说明了如何以水的品德来修养自己,无论是处世、存心还是为政,都应该效法水的柔和与包容。

第二十二章

曲则全,枉则直,洼则盈,敝则新,少则得,多则惑。

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。不自见,故明;不自是,故彰;不自伐,故有功;不自矜,故长。

夫唯不争,故天下莫能与之争。古之所谓"曲则全"者,岂虚言哉!诚全而归之。

译文

委曲便会保全,屈枉便会直伸;低洼便会充盈,陈旧便会更新;少取便会获得,贪多便会迷惑。 所以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事理的范式。不自我表扬,反能显明;不自以为是,反能是非彰明;不自己夸耀,反能得有功劳;不自我矜持,所以才能长久。 正因为不与人争,所以遍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。古时所谓"委曲便会保全"的话,怎么会是空话呢?它实实在在能够达到。

导读:本章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。老子认为,看似不利的"曲"、"枉"、"洼"等状态,实际上蕴含着转化为"全"、"直"、"盈"的可能性。 这体现了老子"柔弱胜刚强"的思想,即表面的柔弱和退让,往往能够获得更好的结果。圣人懂得这个道理,所以"抱一为天下式", 不自我炫耀,不与人争强好胜,反而能够赢得天下人的尊重和认可。

第四十四章

名与身孰亲?身与货孰多?得与亡孰病?

甚爱必大费;多藏必厚亡。

故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,可以长久。

译文

声名和生命相比哪一样更为亲切?生命和货利比起来哪一样更为贵重?获取和丢失相比,哪一个更有害? 过分的爱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价;过于积敛财富,必定会遭致更为惨重的损失。 所以说,懂得满足,就不会受到屈辱;懂得适可而止,就不会遇见危险;这样才可以保持住长久的平安。

导读:本章是老子对世人追求名利的警示。老子通过三个反问句"名与身孰亲?身与货孰多?得与亡孰病?" 引导人们反思名利、财富与生命的关系。他指出,过分追求名利和财富,往往会付出沉重的代价,甚至危及生命。 因此,老子提倡"知足"和"知止"的生活态度,认为只有懂得满足和适可而止,才能避免屈辱和危险,保持长久的安宁。 这一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存在的物欲膨胀和精神焦虑问题,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。

关于道德经

《道德经》,又称《老子》,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,为其时诸子所共仰,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。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,原文上篇《德经》、下篇《道经》,不分章,后改为《道经》37章在前,第38章之后为《德经》,并分为81章。

文本以哲学意义之"道德"为纲宗,论述修身、治国、用兵、养生之道,而多以政治为旨归,乃所谓"内圣外王"之学,文意深奥,包涵广博。

个人修养

《道德经》中的"知足常乐"、"宠辱不惊"等思想,帮助现代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平静,减少焦虑和压力。

例如,"少私寡欲"提醒我们不要被过多的物质欲望所束缚,"挫其锐,解其纷"教导我们要学会谦逊和包容,避免与人争斗。

人际关系

道德经的"善者吾善之,不善者吾亦善之"、"报怨以德"等理念,为处理人际关系提供了智慧。

例如,"上善若水"的思想告诉我们要像水一样柔和包容,不与他人争强好胜;"知雄守雌"则提醒我们在冲突中保持冷静,以柔克刚。

职场管理

道德经中的领导智慧,如"太上,下知有之"、"功成事遂,百姓皆谓我自然"等,对现代企业管理有着深刻的启示。

优秀的领导者应该像"道"一样,无为而治,让员工自然地发挥自己的能力,而不是强行控制和干预。"不自见,故明"则提醒领导者要客观公正,不主观臆断。

环境保护

道德经的"道法自然"思想,强调人类应该尊重自然、顺应自然,与自然和谐共处,这与现代环保理念高度契合。

例如,"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"提醒我们要控制自己的欲望,避免过度开发和消耗自然资源;"物壮则老"则警示我们不要违背自然规律,否则将导致生态失衡。